close

  方展畫《中國青年報》(2014年11月19日10版)
  每一個校園幾乎都掛著一幅愛因斯坦像,無論是小學還是高中,無論是城市還是山區,概莫能外。愛因斯坦無疑是知識的象徵,那深邃的目光、濃黑的鬍子、莫名的愁悵,還有那詭異的神情,似乎都在警示莘莘學子要發奮讀書。我想,這原本應該是學校懸掛愛因斯坦像真摯而朴素的初衷。
  抑或,第一個掛上愛因斯坦像的學校是創新的,也是智慧的。用偉大的科學家作為榜樣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矢志成名成家,光宗耀祖,這也不失為良苦用心。但如果每一位校長都不加思索地將愛因斯坦像作為學校掛像的首選,苦心醞釀濃濃的“刻苦學習”校園文化,反倒顯得有些功利了。其實,功利性的校園文化,我們並不缺乏。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成了許多讀書人的座右銘。為了榮華富貴和美女青睞,讀書人可以不惜“頭懸梁、錐刺股”,甚至釀成“範進中舉”式的讀書悲劇。當然,用金錢和美女“激勵”學子,比起用“成名成家”來激勵,顯得過於露骨和俗氣,但在我看來,兩者似無本質上的不同,只不過愛因斯坦像更加含蓄一些。
  我曾留意過學生是否能體悟到學校的良苦用心,但是,我一直沒有看見過有學生會在愛因斯坦像面前駐足深思。也許愛因斯坦像就是一幅畫像罷了,學生因熟視而無睹。不獨對愛因斯坦像如此,學生對校園或教室懸掛的其他大科學家畫像也是如此。我總覺得,學校的良苦用心似乎是一廂情願。如果愛因斯坦像是一種文化現象,也確確實實是錶面的、淺顯的、靜止的、功利的。
  再講另外一個校園文化現象:一次我到一所小學造訪,意外發現在校園一隅依次建有兔舍和雞舍,課餘時間居然有許多小學生興緻勃勃地觀賞著舍里幾隻活蹦亂跳的小兔子和小雞。校長介紹說,建兔舍和雞舍主要是考慮到小學生喜歡小動物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在校園裡充分享受童年的快樂,培養學生的童心、童趣和童真。此舉非常有效,每天都有學生在課餘自發地結伴“看望”這些兔子和小雞。後來,校長又給小動物“擴軍”,專程到寵物市場買了幾隻小老鼠,相信此舉又給這所學校的學生增添了一抹童年的色彩。如果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的話,它顯然是內在的、深刻的、靈動的,當然也是非功利的。之所以說這是非功利的,因為它與校長的考核業績無關,與學校的教育質量(往往與考試成績掛鉤)無關,與“求知”這個天經地義的學校教育使命無關。
  兩種不同的校園文化,折射出來的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要求學生努力學習固然沒錯,但如果我們的學生僅僅只是努力學習,如果我們的老師僅僅只是傳授“知識”,如果我們的學校僅僅只是無邊的知識“苦海”,那麼教育就會令人悲哀地成為一種赤裸裸的摧殘。教育的真諦更多地應是通過精神陶冶促進年輕一代的心智得到健康發育,學校理應建設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家園。讓每一位學生快樂成長,讓每一位學生個性化地發展,讓每一位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些理應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校園裡泛濫的愛因斯坦像既不生動,也不活潑,抑或不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它傳遞出的唯一信息是:好好學習,努力成為像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家。
  我並不是反對在校園中掛愛因斯坦像,但是,當我試圖解讀懸掛著的愛因斯坦像背後的文化信息時,隱隱感到這種文化深深地受到成人文化的腐蝕,寄托著每一個成年人未竟的職業夢想,並過早地強加給了天真的不諳世事的孩童。而原本無瑕的校園文化因為成人社會的功利浸潤,而變得不那麼“純潔”了。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原標題:愛因斯坦像?校園裡掛得太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t87utfs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